.

且将小吃话沙县

听着和在家门口沙县小吃店里一样的闽语版普通话,我倍感亲切。在上海打暑假工期间,沙县小吃成了我的港湾。

每当独自一人不知道该吃什么时,总会来到家门口不远处的沙县小吃店。这家开在繁华街道的店,极为普通,饭菜做得中规中矩,如同我站在人群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我成了它哪里的常客,可我却也给不了自己一个确切的答案。

走进这家沙县小吃,看着那些食客,或年老或年幼,或吃的是拌面配蒸饺,或食用的是鸭腿饭配精致的一盅汤,或狼吞虎咽,或细细品尝。看着他们享用的场景,味蕾一下子就被激活,偷咽下口水,清清嗓子,冲前边的服务员喊上一句,随意坐下,一会儿工夫餐就被端了上来。

无论吃面食或者米饭,蒸饺我一定必点。一来是蒸饺上得速度极块,二来可能是身为北方人潜意识里总有种对饺子这种食物的偏爱。前脚坐下,后脚蒸饺就端了上来,饺子形状小巧,酷似柳叶,冒着热气,蘸上花生酱,咬上一口,汁多味美,两嘴就能把一个蒸饺下肚。在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笼冒着热气的蒸饺,整个冬天的严寒都会被驱走一半。

我酷爱面食,于是到了沙县小吃,我常常会点上一份面食。夏天我选择的多是拌面,一盘面煮得不硬不软,筋道刚好,上面浇上一勺花生酱,还有一些葱花和佐料。在面条升腾的热气中,将面拌匀,蒸气激发出花生酱浓郁的香气,和着葱香,让人食欲大振,滴上点儿辣椒,咸,香,鲜,辣,分分钟一盘拌面落肚。冬天,多是一碗馄饨,喝上一口浓汤,虾米和紫菜的鲜味便在一口汤中散开,咬上一口馄饨,皮薄馅多。若是遇上个感冒头疼,嘱咐店员一声,馄饨汤里多放些胡椒粉,吃得满头发汗,回到家钻进被子里,睡上一觉,多能痊愈。

曾经还闹过一次笑话。那时候我生活的县城里刚有沙县小吃的店,见店里边墙上的菜单有馄饨还有云吞,我便一样要了一份,这时店员迷茫了“你要两份馄饨吗?”“不,一份云吞,一份馄饨。”我认真地回答。“哈哈哈,小伙子,馄饨和云吞是一种东西,只不过一种东西两个名字。”

曾在微博看到中国青年报记者陈强分享的一个故事,“当时我们在南美旅行了将近半个月,天天吃西餐,中国胃实在受不了。于是让导游带我们去吃中餐,没想到在利马的唐人街居然有沙县小吃店,我们如见到亲人一般开心!进店后4人点了4碗拌面、4碗扁肉,青菜、大肠各一盘,小笼包一笼,总共付了86索尔,折合人民币元。尽管价格比国内高,但吃起来那才叫爽呢!感谢勇闯天下的沙县人安抚了我的中国胃!”

陈强的故事我深有同感。那年高中毕业,拿着自己攒的几百块钱,只身来到上海寻找工作,工作还没找到,手里的钱却已经花了一大半。看着那些装修华丽、烹饪精致、服务周到的饭店,再看看那昂贵的价格,发现自己是真的吃不起。于是想起了沙县小吃,进去店门,看看价格,发现只是比家门口的沙县小吃贵上了一两元。于是点一份蒸饺,来一份鸭腿饭,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听着和在家门口沙县小吃店里一样的闽语版普通话,我倍感亲切。在上海打暑假工期间,沙县小吃成了我的港湾。

在网上闲逛,看到一个帖子:一位旅行达人,通过自己亲身到达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品尝正宗的沙县小吃后,得出结论“开遍全国的沙县小吃已经不是正宗的沙县小吃了”。帖子下有个沙县青年的回答,获得了很多人的点赞。

他说:上学,工作后出差走进各个老乡的店面,一口乡音就能让你回忆起老家的点点滴滴。在厦门的店主老乡喜欢把肉切碎,在南昌的喜欢在拌面里放些干辣椒,在长沙大学城要问学生蒸饺加辣吗?在天津、邯郸,炖汤要用大碗,在兰州,用牛肉做馅……入乡随俗,口味不一,沙县本地是好吃,但很多食材,口味只能因地制宜!与不同地区的不断融合,改良才是沙县人不断进军全国的主要原因。或许,这就是沙县小吃的特质!”真的很佩服沙县人,他们起早贪黑,吃苦耐劳,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沙县小吃才开遍了中国,迈向了世界。

朋友,不知道吃什么时就去吃沙县小吃吧!虽然饭菜普普通通,但却是暖心又暖胃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