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龙学校推行新劳动教育促进学科融合

在玉龙学校的校园内,楼层、楼顶、花园都种满了植物,成为孩子们的乐园。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认识植物与节气的关系、物理老师讲授被烧成草木灰撒在土地上的相关内容、生物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水培种植与营养液配置的关系,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农场,体验收获哈密瓜的喜悦。各学科教师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在劳动中拓展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何让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技艺培训的层面,而是向更高层次的素养提升方面迈进,玉龙学校在这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学校通过开设生态种植课程,建设校内三大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提升学生素养,并建立完善评价体系的玉龙新劳动教育模式。

撰文:陈熊海

学校供图

依托三大平台设计三大课程

历时天生长期的花生成熟了,六年级的孩子们分批次跟随老师的步伐走进了这片花生园,大家伙儿与校长共同拔起花生,体验劳作的收获与美好。虽然有些劳累,但孩子们拂去了学习的疲惫,沉醉在劳作的快乐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今年9月,玉龙学校将开学第三周定为“新劳动教育展示周”,开展系列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是教育“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一直以来,玉龙学校推行新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开发构建了一系列生态种植课程,通过学科融合、劳动实践、种植管理相结合的体系,让学生观察植物、种植农作物、认识中草药、采摘果实、设计微生态园林等获得基本种植劳动技能,了解农业生态结构,树立生态意识,培养科学种植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品质。

玉龙学校的生态种植课程,以学校内的三大基地为平台,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特点设置了三大类课程:楼层的微生态种植课程、楼顶生态实践基地的综合生态种植课程和校内各种园子的园林设计课程。依据课程内容的难易度,在不同的年级设置螺旋上升的主题活动。

9月16日,首末文学社的孩子们在崔铁成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玉龙生活农场,开展一场别样的户外写作课。本次作文课主题为《我眼中的生活农场》。恰逢雨后,玉龙生活农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作文提供了天然素材。大家认真观察各种作物的生长状态,并进行生活遐想。

“‘新劳动教育’应从单纯的技能培养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转变。”玉龙学校负责人指出。为此,玉龙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学科融合手段实现劳动与素质教育结合、劳动与各学科领域融合的路径,让劳动教育成为满足学生未来生活需要的教育方式。

为此,学校在生态种植课程体系中以“楼层农场”“楼顶农场”“花园果园”三大劳动教育基地,开设了融合生物、地理、化学、科学、语文、历史、艺术等众多学科为一体的生态种植探究课程内容。

学科融合推动提升学生素养

9月17日,玉龙学校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地观察楼顶农场的植物,用手触摸绿叶、蹲着认真观察、双手捧着大南瓜……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孩子们在科学课上接触到《有趣的种子》,于是大家在农场内亲自分辨各种作物的种子。在另一边,七年级的孩子们以校园园林为载体上了一堂《寻找身边的生物》课,大家发现雨后的蘑菇、蜗牛、蚯蚓……做了有趣的数据统计。八年级的孩子们运用物理课的测量知识,化曲为直,在农场中测量哈密瓜的大小。

玉龙学校将新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融合,开发出了依托于实践基地的新生活教育生态种植课程,有效融合科学、生物、物理等学科内容。

例如一年级设计《有趣的种子》《植物与节气》《彩色的蔬菜》《我是小农夫》课程,结合一年级科学内容,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基本种植方法,观察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四年级设置的课程以观察植物为主题,分别从植物与环境、植物与艺术两方面感受植物生态的微循环。例如《我的一米菜园》《植物与昆虫》《植物标本的制作》等课程的设计分别融合了生物、美术等学科知识。五年级学生以楼顶中草药园为基地,开设中草药生态课程,包括药用植物种植、药用植物品鉴、药用植物自然笔记、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四个内容;六年级以花园果园为基地,以园林设计为主题从园林设计、环境与测量方面,建立完整生态的思维。学生利用校园一角创造自己的园林作品。

七年级学生以农场植物生态链为主题,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八年级学生结合科技种植,研究水培技术和水培植物的生态循环;九年级以研学体验为主题,学习生态知识,感悟生态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涵盖植物种植、植物观察、种植技术、创意设计等,构成了以“生态”为主线学科融合课程。更好地帮助学生将“他知”变“我知”,由外向内渗透,触类旁通,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此外,学校生态种植课程中结合植物生长与环境因素开发了不同时间节点的探究实践活动,这是因为生态种植课程与其他事务性的劳动课程不一样,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考虑植物的生长周期与环境的影响因素。

例如在每学年开春,学校举行“楼层开耕仪式”,全校学生在教室门口种植箱种植管理植物,设计了《劳动多美好》课程;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种植管理,则根据《生态种植记录册》以班级为单位分小组填写植物生长记录;而在每一批植物收成时,结合班会课时间设计《收获喜悦多》活动课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

打造劳动课程三维评价体系

“在几个星期的研究中,我们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观察并参与了水稻生长从灌浆到收割的全过程。我们的意志力和动手观察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我们学习到用彩色塑料袋可以驱鸟,以及在收割时要留下一片稻子以便将虫子集中消灭,感谢这次活动让我学到了许多。”学生在水稻研究总结报告中如此写到。经历了天成长的稻谷在学生们的精心呵护下,从一棵小幼苗,变成了笑弯了腰的稻谷。

如何做好生态种植课程的评价?学校根据国内外课程发展特点和趋势,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设计方面主要通过专家论证、师生满意度调查、家长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价。课程实施方面制定建立课堂观察综合评价量表,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课程效果重点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评价方式,完善家、校、社区三方面的评价机制。

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会专门设计种植记录本,让学生将观察植物生长过程和劳动体验记录,并组织班级分享会。学校还设立了专职劳动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维度包含细致观察、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等方面。注重评价环节的情境性创设、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生态种植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学科终结性评价中以阶段性检测为主要手段的评价方式,而基于对学生学习种植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形成性评价。

在生态种植课中,学生种花生、读《落花生》,经过天的成长期后亲手拔花生,感受花生的品质“不像苹果、石榴那样高高挂枝头”。花生收获后,在老师们的精心设计下,孩子们参与到花生烘焙课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花生变成花生酱、花生酥、花生油等食品,再次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在课程评价中,学校定期开展与种植劳动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收获节分享活动、生活节展示种植才艺等,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的平台。

植物生长为载体、劳动实践相结合、主题探究性为主,经过探索和实践,玉龙学校的“新劳动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一种素养培养方式,在学科融合的道路上,玉龙学校还力求结合“新生活教育”的特色,从纵向深入探寻,打通学科与种植相连的脉络开发适宜不同学段的学科融合课程;从横向统筹科学设计安排,让全学段、每一个年段、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寻找切合新劳动教育精神的“玉龙劳动实践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