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牛杂
广州有句老话,“牛杂滚一滚,神仙都企唔稳(站不稳)”。牛杂不仅是广州历史的见证,也陪伴着老广长大。上世纪8、90年代,勤劳务实的广州人,把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牛下水炖煮增香后,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人都吃得起的街头美食。
广州擅长做牛杂的摊贩不计其数,但只要提起牛杂,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都是这个名字——阿婆牛杂。
*年,阿婆在陆居路上摆摊
甚至有人说,芳村陆居路拐角的那把蓝伞一撑开,阿婆就开档了,全广州的人都会来,从巷口一路排到巷尾。
“大家喜欢吃我的牛杂。”
要做好一份牛杂,凌晨4点就要起床,落街市选料,才买得到最新鲜还带着热气的那几副。而最累的是清洗,一副牛杂买回来,报废率是三分之二,只有三分之一的部位才能食用。两副牛杂,要洗上一天。
*阿婆正在清洗牛杂
这样的生活,阿婆风雨无阻,过了三十年。长时间躬身洗牛杂,洗得背也佝偻了,头发也白了。无数广州人,都是吃着阿婆牛杂长大。有人问阿婆,牛杂做得这么好的秘诀到底是什么?阿婆总说,“做牛杂,好吃是其次,干净才是第一。我不吃的东西,不会给别人吃。”
走了82年的人生
从来不会是容易的
阿婆生逢战乱,十岁就出门讨生活。她说:”我活80岁,70多都在为生存奔波。”做过火柴,开过荒流。但阿婆从未对困境屈服,她选择推着小摊走上街头,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女性的坚强是温柔生出的茧。阿婆的一生都在拼尽全力,但眼神里总是闪烁着笑意,她说:“我的口味就是偏甜,有人赞有人弹。但是我就是喜欢甜,就是要多放一点糖。”浓浓的自制花生酱和红糖,带来甜蜜的滋味。牛杂的甜,化解了生活的苦,温暖着小摊上每一位食客的夜。
*每当说起牛杂阿婆总是满脸笑容
现在阿婆年过八旬,从每日出摊到一周再到一个月,最后一次摆摊卖牛杂还是在去年,那会只能三个月出来一次了。当问起阿婆,一个季度出一次摊还怎么赚钱啊?阿婆用力直了直背:“系啊系啊,但就是舍不得那些客人啊,他们想我,我也想他们啊。”听到这里,我们感叹,在阿婆三十年的摆摊过程中,做牛杂早已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生意,而是成为了她与食客的情感联系。
阿婆牛杂,代表的不止是美味,更是阿婆的匠人精神、初心不改。想找阿婆拜师学艺的人不下上百,但阿婆自有她收徒的原则:富人收、吃苦的人收、要养家糊口的人可以收、从农村出来想搵食的人也能收。最后真正得到阿婆认可的徒弟,就只有阿亮。
蓝伞撑开,传奇再现
*阿婆与阿亮
阿亮是广州土生土长的一名90后。当问到为什么会来找阿婆学艺时,他说:“大家都吃肯德基和麦当劳,但广州的小孩,应该要吃牛杂、喝凉茶。阿婆牛杂不应该就这样消失,应该和阿婆精神一样,继续鼓舞着一代代的广州年轻人。”他一遍一遍的拜访阿婆,和阿婆的儿女一起照顾她的生活,找施工队帮阿婆修房子,跑两老的养老金补贴……半年后的一天,阿婆直勾勾地看着这个熟悉的“陌生人”说,“我上辈子欠你的啊?明天四点跟我去市场”就这样接受了阿亮作为自己的传承人。
当年阿婆牛杂因为生意火爆,陆居路上做牛杂的人也多了起来,那时候还没有人敢说自己是阿婆牛杂。有的食客慕名而来,问起其他家的牛杂是不是“阿婆牛杂”的时候,他们都会很老实地说,要去阿婆牛杂往里走,但是她那里要排很久,我这里不用排队。
*阿婆在新档口
后来“阿婆牛杂”就如雨后春笋般在广州各地开出了两百多家,阿亮想办法搜集以前阿婆摆摊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她把商标拿了回来。
终于,在天河区CBD,真正的阿婆牛杂开档了。在光鲜的现代城市中心,阿亮撑起了阿婆的蓝色大伞,他像阿婆一样,每卖60碗就往牛杂汤里加一大勺花生酱和红糖,保证汤浓不变。阿婆说:“别人帮过我,我一定要帮回去。"对于阿亮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样?老字号的传承,充满着挑战,也焕发着生机。
谢谢你,讲故事的人
初次见到阿婆时,她正在用佝偻的身子挡着楼道的防盗门,等着我们的到来。她没有手机,家里只有一台座机,每次有人打电话给她,她就会下楼来接。
*去往芳村的路上
穿过几个通道,进入了一个四面骑楼的天井。我们拿出手机边拍边想,网上说阿婆赚了钱住别墅看来是谣传了。看我们站那不动,阿婆让我们快点进屋,她很怕打扰到邻居。
*摄制团队第一次拜访阿婆
十多个人鱼贯而入,瞬间塞满了整间房,由于客厅实在站不下,身材高大的摄像大哥,只能退到老人的卧室,倚门站着。能看出来,阿婆家很少会来这么多人,泡茶的杯子都是临时洗的。
和阿婆的结识,于我们来说是一段很幸运的经历。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竟然能说动阿婆出山。第一次见阿婆,她就告诉我们,现在她几乎不再出街了,连买菜都是女儿代劳。她说她活了这么久,什么都看淡了。答应拍摄,其实是为了阿亮。那个帮助过她,她说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
*阿婆和阿亮
有一天,她给我们念报纸上的“每日闲情”,我们在摄影机旁都红了眼眶。她拿着放大镜慢慢地读到:“人生如茶,应该懂得恬静,凡事莫强求”。阳光洒近窗口,那一刻,我们好像明白了,阿婆到了这个年纪,她的生活状态和别无所求的人生观,不过就是一份报纸,一间小屋,静静地享受生活。
*阿婆、阿婆的小儿子和小猫
阿婆收养了一只很有灵性的小猫,当我们拍摄结束后,它总会和阿婆一起送我们走。阿婆每次都说“慢慢,下楼小心。”
很感谢阿婆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她的生活。城市在不断变迁,但阿婆坚韧朴实的精神一辈子没变过。很幸运能记录下阿婆的生活。我们会继续记录美食背后每一个街头大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