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运行吗?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这个世界,往往被少数人所“裹挟”。
此话怎讲?我们先来看一段故事:
有一家人本来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家里的大儿子宣布:“从此以后,我只吃有机食品,坚决不吃转基因食品!”
家里其他成员对于有机食品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吃也行,不吃也行。既然大儿子这么坚持,做两份饭菜成本又太高,那就干脆全家人一起吃有机食品吧。
过了一个月,邻居请这家人吃饭,听说这家人只吃有机食品,而他们自己吃什么都无所谓,于是邻居也把请客的食材都换成了有机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整个生活区的有机食品消费越来越多,周围的商贩观察到这一现象,为了生意更好,也引进了更多的有机食品。
渐渐地,整个城市都流行起了吃有机食品的风潮。因为少数人的坚持,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多见,有些是主观选择,有些是客观条件所限,比如:
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其中一个人特别胆小不能看恐怖片,其他人也不是非要看恐怖片,于是他们选择看一部比较温和的影片。
有少数人对花生过敏,而其他人又不是非吃花生酱不可,所以无论在飞机的餐食中,还是学校的食堂中,都不会出现花生酱。
一部同人小说,少数人觉得该小说冒犯了自己的偶像,大部分人也不是非要维护这个小说不可,于是该小说只能下架。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小事啊,吃什么、喝什么、看什么电影、读什么小说,迁就一下少数人也没有关系,我当一个佛系的大多数就行了。”
确实,上面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且有些是难以避免的生理差异,我们大多数人真的无所谓。
但是,有一些时候,少数人的极端声音就不那么让人淡定了。
比如最近发生的,孩子应该跟谁姓的激烈争论。
在法律上,孩子既可以跟父姓,也可以跟母姓。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跟父姓的孩子居多,但也有一些孩子跟母姓,或者干脆把双方的姓都放进去。
无论怎样,这原本是每一个家庭的自由。
但是,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一位伟大的母亲在网上晒出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小孩,画面原本充斥着温馨和幸福,却偏偏有一小撮人看不惯:
“自己的孩子跟了父姓,你还配当独立女性吗?”
“女人不应该结婚生孩子,否则就是婚驴!”
这种无事生非、充满恶意的言论,并不是最近才第一次出现,而是很长时间在一小撮人当中流传着。
只因为事件中的母亲是一位深受广大网民爱戴的公众人物,这些极端言论才终于犯了众怒。
这些言论荒谬吗?当然荒谬!
可为什么它们能够长期存在呢?
不是因为它们有理有据,而是因为言论的声音足够大,言论的措辞足够激烈,言论的发起者足够闲。
就这样,极端的带有强烈情绪的少数人,裹挟了明白事理却又沉默的大多数人。
说到这里,小灰不禁有些感慨,这个世界的文明、理性、善意,真的仿佛是一株美好而又脆弱的花朵。
装神弄鬼很容易,普及知识很难;发泄情绪很容易,讲通道理很难;挑起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仇视很容易,维护两性之间的平等和相互信任很难。
这个世界,是一个“熵增”的世界。
万幸的是,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存在着一群勇敢的逆行者,他们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把理性、智慧、包容、善意带给了大多数人,使得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不是一个只会贴标签、扣帽子、排除异己的世界,而是一个包容的、多元的、大多数人愿意讲道理的世界。
希望你我也能成为这样的逆行者,不被极端和恶意所裹挟,不做沉默的大多数,把心中的正能量传递给世界!
参考资料:
纳西姆.塔勒布《TheMostIntolerantWins》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
压力太大?扫码回复程序员试试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