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在淮海中路雁荡路路口有这样一方柜台,任何分量的酱菜酱料都可以称斤论两、“零拷”回家。本期《十分上海》,我们来到全国土特产食品商场的酱菜酱料专柜,跟着排队的市民一起“打卡”老字号,打探“生活经”。
上午9时,转角的柜台刚开门,已有市民排起队来。“味道正宗,品质有保证,想吃多少就买多少。”市民大多因此而来。
老顾客们都会自带容器,因为“零拷”方便卫生、兼顾环保。
田老伯特地从宝山赶来,手里的搪瓷杯、搪瓷碗已装满了酱菜酱料。他喜欢馒头蘸着辣酱吃,40多年来口味已经养成。“现在这种‘零拷’店越来越少,喜欢吃只能大老远来买。”
这里的各种酱料以斤、两为单位出售,买多买少都可以。朱阿婆拿一个小玻璃罐来“拷”黑芝麻酱,“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这些能吃两三个月,吃完了再来拷。”精打细算后省下的钱可以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朱阿婆对此颇为满足。
“零拷”的人群中也不乏年轻人。黄先生想和家人再吃一次冷面,买了花生酱和芝麻酱。“我也是跟着老一辈来才知道这里的。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能浪费,平时买菜都会在前一天想好所需的量再去购买。”现在他将这种生活方式言传身教给下一代,“以后我也会带我的孩子来这里,让他了解下‘零拷’的魅力。”
戴阿婆独创了一套“混搭”方法。“牛肉酱里放点瑶柱、葱炒一下,比外面卖的海鲜酱更好吃,还很实惠。”改良后的酱料分送给亲朋好友,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戴阿婆心满意足。
81岁的她自称“另类老人”,平时除了下厨还自学书法、声乐,享受着退休生活的乐趣。“我还经常当背包客,自己一个人去南美洲、非洲等地旅行,即使年纪大了也要给自己找乐趣。”
天色渐暗,酱料柜台前依旧人气不减。值班长周彬斌一边巡视柜台,一边向我们介绍,“自带容器前来‘零拷’的顾客约占一半。不管容器大小,哪怕一勺酱我们也照卖。像花生酱、芝麻酱等热门酱料,每天可以卖出两三百斤,日均销售额在三四万元。”
她认为,上海人对“零拷”的喜爱延续至今,已成了一种情怀。“现在‘零拷’店屈指可数,我们店仍有一群拥趸,是因为大家都惦念着记忆中的那份味道。”
想吃多少就买多少,“零拷”的背后,是老百姓的实惠生活,也是他们勤俭持家的传统延续。(十分上海摄制组,图片/王凯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