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兵
“这支为自由而战的伟大军队是世界上穿得最棒、伙食最好、待遇最高的军队…”
提到二战美军军粮,恐怕“豪横”是其最大的标签,甚至经常有一种误解——美国大兵顿顿肉罐头都吃腻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年起,美国陆军军需部引入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将单兵口粮细分为A、B、C、D四种类型。其中豪华的C口粮最广为人知,而D口粮则因为口感极差,被士兵们称为“纳粹的杰作”而深恶痛绝;相对来说A、B口粮就有点鲜为人知了:
A粮又被称作“驻地采买饮食”,说白了就是能搞到什么就做什么,全靠厨师的发挥——如果驻扎在本土缅因州,那恭喜你有龙虾吃;但如果你是驻扎在印度的英帕尔,那么吃咖喱米饭也不用太惊喜哦。
▲在引入单兵口粮之前,野外训练真的有点像野餐——还得支上火自己加热烹饪食物。
▲野外营房里烤制的面包。
这种伙食其实是军中最常见的,但随着美国全面参战以后,反而渐渐被遗忘了。原因正如前述,海外的驻军由于当地条件的限制,很难统一执行规定的标准,这容易引发各部美军苦乐不均的情绪!于是B口粮成了美军驻地伙食的主流。
▲正在做派的军营厨房
B粮基本由罐装半成品组成,依旧需要厨师烹饪,原材料主要是罐装保存的熟番茄、茎叶类蔬菜、腌渍肉制品、鸡蛋粉之类的。经常有人将美军从千里之外的本土运来食材,视作美国实力的证据;但其实美军也是算过账的——驻地采买的话,获得同样等级食材的成本将更大!
▲这是美军装备的一种便携式野外锅具。
▲野战厨房刀具及携行帆布包。
那些个盟国要是能提供如此丰富的原材料,还需要美军帮忙吗?而且既然是盟友就只能帮助,而不能是强征,算上种子钱和生产设施的经济援助,加上本地采购的成本,还不如从本土运输呢。都知道美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农副产品,其实成本更加低廉。
▲这些都是运来的半成品食材。
▲一位补给士官正在计算食物量。
这中间还有过小插曲:一开始美军后勤部门的想法是,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在海外不易获得,存储成本也很大,还是本土半成品的运输比较好;像面粉等主食类原料,驻地应该可以解决,还能顺便以购买的方式给盟国一点经济援助。可当到了英国、印度、澳大利亚之后发现,这些盟友在战争中比美国人想象的要“穷”——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还哪有多余的卖给你们?
就是有,加工水平也不够,你们美国人面粉吃太细了!
▲英国的海上补给线几乎被德国潜艇掐断,自己国内都采取严格的配给制度,哪还有多余的给美国人?
▲美国本土未受到任何战火波及——粮食多的是;图为援助苏联的美国小麦粉。
于是连面包都得漂洋过海地运过来,为了保存这些新鲜的面包,美军采用了一种密封的木质圆筒,并以干草、纸条作为填充物;后来在高人指点下,换成了咖啡豆,连前线煮咖啡的问题一并解决。又因为咖啡豆还需要磨制、煮开、过滤才能加奶享用,索性直接磨好按比例掺加了奶粉——“速溶咖啡”就这么发明了!
▲军营中美好的一天,从一杯现磨咖啡开始...
你对C型野战口粮还有什么建议?
“太肥了!”、“肉太多…”
年新一代的野战口粮装备部队后,以上是军需部门收到最多的反馈。
这种由3个肉罐头+3罐饼干组成一天三餐的口粮,从一开始考虑的就是野战环境下士兵不可能随时获得A、B粮那样的热餐,而且作战中对体能的消耗必然加剧,于是采用了16盎司(28.38克)的长罐装——也就是每顿饭得“干掉”约1斤肉和1斤压缩饼干!
▲原C型口粮是由山地部队测试,可能这些人在高海拔雪线上的热量消耗更大。
于是后来在士兵们的合理建议下,后勤部门也意识到他们过分高估了作战环境下的饭量,改为12盎司的标准罐头,并增加了果酱、咖啡、巧克力、口香糖等附属品,共有10种肉罐头组合可选择…终于大家都满意了。
▲改为12盎司罐装的C型口粮,这种饼干其实就是压缩面包,还配上了果酱和小块巧克力。
▲在C口粮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0合1口粮,2个纸箱满足步兵班一日所需。
▲10合1口粮中不同肉制品的罐头用于调剂口味。
▲用于净化饮水的哈拉宗片。
在C型口粮“足以为士兵们提供营养丰富一日餐”的同时,后勤部门也在考虑应急口粮。要求重量轻便可以塞进上衣口袋里,但提供热量不少于卡,以便士兵在无暇吃饭或断粮的情况下能有最基本的热量。
另外还特别要求口感一定要差,以免大兵们像巧克力一样当零食给吃了,或者拿去泡妞…
▲这就是发太多巧克力的结果...
于是好时公司对可可粉和不同谷物材料的混合比例进行了数百种配方的实验,来测试口感、热量,以及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最后以奶粉、可可脂和燕麦压缩成的能量棒,硬如石块、又耐自然高温、还热量爆表,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并在战争期间获得了1亿万份的订单。这就是让士兵们“又爱又恨”的D口粮——
吃这玩意儿费牙不说,而且粗糙的燕麦和乳制品刺激肠道容易腹泻,更不可能拿去哄“女朋友”开心了…愤怒的大兵嘲讽这玩意儿“是德国间谍奉希特勒之命来杀死美国士兵的食物!”
▲D口粮又被称作“洛根能量棒”,以主导这项研究的保罗·洛根上校命名。
可是D口粮又方便携带,每份仅4盎司重,能提供一天的基础热量。在师困守巴斯托涅的冰天雪地里,一份D粮加水在饭盒里煮出来的热可可,成了士兵们抵御严寒最大的享受!
▲饭都快吃不上了,还挑肥拣瘦吗?
或许正是意识到战斗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不能让大兵们顿顿啃石头一样的能量棒,于是战争中大受欢迎的K粮诞生了:
K粮的初衷就是简便易携,并提供伞兵尽可能丰富的一日三餐。在之前几种口粮的基础上,K粮不但三餐口味各有特色,还集合了大兵们喜欢的速溶饮料、口香糖、水果条、奶糖等,懒人们的纸巾和一次性餐具也被列为附属品,防水纸壳包装中含有蜡的成分可以加热罐头,甚至少不了一包4根装的饭后烟…
▲通过香烟就可以直观的对比出来:一份K粮的尺寸仅相当于书本大小。
▲早、中、晚三餐的不同组合。
这种口粮投入之后好评如潮,其他作战单位纷纷想办法从伞兵的库存里搞一点私货,甚至一度形成了黑市。比如《兄弟连》中,索贝尔上尉四处炫耀的那件空军羊皮夹克,虽然书中没有交代他怎么搞到的,但本文作者就严重怀疑是拿K粮搞了地下交易。
▲你穿这样上战场,是怕德军狙击手眼瞎吗?
在一线部队的强烈要求下,年开始美军在各作战单位广泛发放了K粮,总订货量超过了2亿份;甚至还推出了更豪华的“士气系列”,简直成了美国大兵走到哪吃到哪的标志。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战争被这帮美国吃货们搞成了豪华野餐!
▲战地野餐嗨起来!
▲口香糖与各种香烟。
据说在年的诺曼底战役中,不幸被俘的美国大兵到了饭点直接从包里掏出了出发前驻地厨房已经保鲜袋密封好,抹满了黄油和花生酱、夹着腌肉和西红柿的白面包直接大嚼起来…而看守他们的德国士兵,却还暗吞着口水等着通信兵送一碗热菜汤。
这位德国士兵肯定不知道,仅仅在诺曼底登陆当天,参战的40万美国陆/海军官兵就喝掉了万瓶可口可乐!而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大兵们消费了超过10亿瓶可乐…
▲“快乐之源”肥宅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军虽然伙食豪华,但在“官兵一体”方面做得和共产党军队一样好。军粮之所以只分类而不分档,意思就是哪怕是将军吃的也是一样的!
美军的营房食堂是有小餐厅不错,但一般只用于接待来客或者高级军官小范围的就餐,食物和当兵的一样——就没有搞小灶的标准。因为这支军队的管理者很清楚:
当官的躲在小餐厅享受着大头兵闻所未闻的美食,以及和陆军参谋总长吃一样伙食的士兵,在面对危险时的心态是不一样的!
▲将军们的伙食也这么“好”——因为已经不能再好了。
▲这就有些过分了吧...
最后说一说让美军官兵“深恶痛绝”的午餐肉。
午餐肉其实不是“肉”——相对于正规口粮里的纯肉块而言。这其实是斯帕姆公司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利用各种混合碎肉末加上面粉和调味,制成的一种仿肉口感的食品,但所能提供的蛋白质和真正的肉食也差不多。由于价格低廉,仅25美分1罐,在美国人也过苦日子的年代饱了很多家庭的口福。
按理来说对这种忆苦思甜的食物,大部分普通人家出生的官兵应该不排斥才是。可就是因为A、B、C、K太丰富,肉太真了!显得午餐肉是那么的无趣。这种在其他被军援国家趋之若鹜的美食,到了二战时期价格依旧低廉,军营里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午餐肉一般,厨师们更是变着法子:午餐肉三明治、午餐肉配鸡蛋粉、烤午餐肉片、炸午餐肉粒、午餐肉意大利面、午餐肉炖土豆…
▲“万恶之源”午餐肉!
▲对于饥饿的其他参战国人们来说,美军发放的罐头将是难得的一次奢侈。
甚至于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访问斯帕姆公司时,在感谢他们的午餐肉为赢得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无风趣的反问:只是你们有必要送这么多午餐肉给我们吗?
这样的保障条件,要是还打不了胜仗,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呢!
(本期完)
下一期:在饥饿中奋战的中国军人!敬请期待…
原创不易,喜欢请不吝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