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身女性的时代单身女人是可耻的这种想

北京那所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前几天,一个师姐在朋友圈询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觉得结婚是人生必要的选项?”师姐很好奇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婚姻的。虽然她有男朋友,但她却是个不婚主义者,觉得结不结婚无所谓。

一个高中同学也持有相同的想法。她曾经问母亲:“如果我一辈子单身,您觉得怎么样?”母亲极力反对,觉得女人要是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然而,母亲最好的闺蜜,年近50岁,至今仍是单身。

我相信,和同学母亲持有相同意见的人不在少数。

尽管如今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父母一辈,依旧觉得婚姻是一个女人的必经之路。这也印证了波伏娃的观点,她认为世上的女性可以分为四类:结了婚的、结过婚的、打算结婚的、因结不了婚而痛苦的。或许在长久的未来里,这套女性成长模式还会继续存在。

在《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作者特雷斯特列出了许多史料,从历史角度说明:无论什么时期,女性长期以来都被赋予了妻子、母亲的角色。家是稳固社会的根基,而女性是维系和巩固这种社会凝聚的重要枢纽,因而单身女性就被视为是这种稳定的破坏力量。

这种刻板陈旧的观念,始终在妖魔化、绑架着众多的单身女性。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26岁的女儿因为无法承受父母的长期逼婚,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当着父母的面从17楼的家中跳下去了,当场死亡。父母一开始只是为她安排相亲,后来变本加厉,对她进行言语攻击,说她自己条件也不是太好,遇到个差不多的就可以了,别老挑三拣四的。心急的父母甚至觉得只要嫁得出去,是个男的就可以。

在社会大众的潜意识里,单身女性是可耻、失败的。一个女人不结婚,就像货架上的食物过了期,没有人会要,也不会有人珍视她。即使一个女人再成功,只要还是单身,就很难逃脱来自社会的责难,单身女性也很容易被认为在身体、心理或性格上具有缺陷。总之,婚姻几乎成为衡量女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然而,特雷斯特认为单身并不可耻,不结婚的女人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失败者。

当社会大众给单身女性冠上孤独、凄惨的标签时,特雷斯特认为:“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密的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特雷斯特在书中向读者介绍了美国上世纪女性运动的发展历程。她描述称,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很多已婚妇女在整理床铺、去杂货店购物、和孩子们一起吃花生酱三明治、躺在丈夫身旁时,她们会不由地萌动出不满足感: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了吗?

《廊桥遗梦》里有这样一句话:“当女人做出选择去结婚和生孩子时,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但在更多方面,她的生命已经永远停止了。”一旦女性只有家庭生活,每天围着丈夫和孩子转,依附婚姻成长,那女人终将无法摆脱婚姻的伤害,同时还会失去更多:自我、自由、尊严等。

因而,比单身更可怕的,其实是在婚姻生活中自我的迷失,真正的孤独,是亲密感的缺失,而这些不一定能够通过婚姻得到缓解,婚姻关系有时候反倒使女性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单身不是一种‘约束’,恰恰相反,它是‘解放’。”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她们的命运不只有结婚这条路。

演员徐静蕾,如果按照传统观念来看,作为一个未婚的40岁女人,她都是个“老处女”了。但我们从她身上看到的更多是睿智、成熟和有趣。她从一名演员转向导演去拍戏,她当过教师,办过杂志,还成立了自己的网络科技公司。她兴趣广泛,平时写书、作画,还会吹玻璃杯、做陶碗儿,她在38岁时去了纽约读书进修。我们在徐静蕾身上见证了新时代女性不断尝试各种事物、寻找乐趣的特质,也看到女人不结婚的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精彩。

就如作者所言,她们“总想要追求新鲜的事,想要结交更多的人,想要成就事业,想要赶上火车去远方,想要痛快喝酒,想要参与马拉松长跑,想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其实这些都不是坏事”。

虽然我们的社会对单身女性仍旧存在偏见,但特雷斯特感慨,我们正不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女性的时代。

据统计,美国单身女性数量已经超过了已婚女性。34岁以下无婚史的成年人数量占到了46%,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2%。只有20%左右的女性会选择在29岁前结婚,而年这个数据高达60%。

哥伦比亚大学钱岳博士在一席演讲时给出了几组数据:从年到年,30岁至34岁的未婚女性的比例,北京从1%上升12%,台湾地区从2%飞涨到40%,韩国从1%到30%,日本则是从7%左右增加到近35%。从数据上看,世界上多个地区的单身女性数量越来越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即使过了30岁,依旧还有挺多女性选择未婚。

单身并不意味着失败,女性选择单身也并非可耻之事。单身女性也可以过上比婚姻生活更有趣、充实的生活。一个属于单身女性的时代即将开启,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