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世界杯,德国的啤酒伊朗的烤肉和

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 http://m.39.net/pf/a_4654498.html

1、德国的舌尖,啤酒之乡

巴伐利亚,德国南部最著名的啤酒之乡,啤酒几乎与这里文明同时出现。罗马帝国的军队将制作一种苦中带甜饮料的麦酒酿造技术从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带回欧洲,居住在此的日耳曼人将其改良为啤酒酿造技术。

啤酒在欧洲,真正成为啤酒。

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安德赫斯修道院教堂的窗户,斑驳的光影映在极具特色的纯白色墙壁和金色内饰上,仿佛一瞬间产生回到中世纪的感觉。阿尔卑斯山仍沉睡在晨雾中,静谧的阿默湖完全看不出冰川时期的萧瑟,成片的啤酒花已在露珠的呼唤下慢慢翘起小角。修道院僧侣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脱粒、捣碎、碾沫、加热,加入吸纳天地灵气后已然干燥粉碎的啤酒花继续加热,直至变成液体……

啤酒花的学名叫忽布。它的花香配上小麦的清香赋予啤酒含蓄的风味。酒花与小麦的混合液冷却后,加入特定比例的水和酵母。几天后,聆听着修道院教堂的钟声,品尝着新鲜酿出的啤酒,入口微苦,回味甘甜,麦香萦绕着嘴唇……修道院啤酒宛如一位中世纪的修女,包裹严实不失端庄,两颊微红更加性感。

这是500年前的安德赫斯修道院,德国烈性黑啤宗源地之一。

这是今天的安德赫斯修道院,鹤立在山顶的洛可可建筑幻化成朝圣的“啤酒天堂”。

慕名而来的朝圣者们或许叨扰了僧侣的清修,但传承500年的酿酒技术却丝毫不得含糊。修道院啤酒花园里的黑啤很难找到准确的形容词,“苦”似乎不是苦,“甜”也说不上甜,“清香”略显单薄,“醇厚”失了灵气——如果来了德国南部,不妨亲身呼吸一下啤酒花的独特味道。

当然,德国的僧侣们并非都是“重口味”。

距离安德赫斯几百公里的地方,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潺潺流淌着沁人心脾的小麦白。公元725年,天主教本笃会的圣科比纳,带着12个伙伴和罗马帝国军队从古老东方带回的麦酒酿造技术,在当时还荒芜的威亨斯特芬建立修道院酿酒厂。如今,捧着一杯清粼粼的小麦白,已很难从中看出酒坊千年来经历的无数次磨难——瘟疫、饥荒、火灾……几乎所有的天灾人祸都没能让它消失。

白啤,比黄啤更清澈,比黑啤更淡雅。其实在原料上,黑啤与白啤没有本质区别,这从他们的德语名字就看得出:一个叫“dunklesWeissbier”(深色啤酒小麦),一个叫“hellesWeissbier”(浅色小麦啤酒,一般省去helles)。酒花、小麦与水比例的差异,发酵方式和程度的区别,造就了口感迥异的黑白双煞。

从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回到现代,每次有亲朋好友来德旅游总要尝尝或者带上一两瓶正宗的德国啤酒。德国啤酒到底哪里好?哪个牌子好?

第一个问题,或许有一件事可以佐证它的纯正。日耳曼民族是唯一一个为啤酒立法的民族。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纯啤酒令》,规定德国啤酒只能以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为原料制作。1906年,“纯啤酒法”正式成为全国性法律并沿用至今。来德国喝啤酒,如果想显得更高端一点儿,就暂且忘了酒精度,研究研究原麦汁浓度吧,再看看杯壁上的“爱尔兰带”是不是如羊脂玉般洁白细腻。

至于哪个牌子好,见多了贝克(Beck’s)、比尔森(Pils),如果你想更德国范儿、略小众一些,不妨试试上文提到的修道院黑啤(KlosterAndechs)和威亨斯特芬(WeihenStephaner)家的小麦白,要记得,前者最好配上德国传统的猪肘酸菜,后者则更适宜小清新口味的鱼或生鲜。

2、舌尖葡萄牙,鳕鱼、蛋挞人人爱

说起葡萄牙足球,C罗是当之无愧的头牌与符号,穆蒂尼奥等一众干将天资出众,但葡萄牙国家队似乎总与顶级强队略有差距,总是让人为那些球星的天赋感到惋惜。

葡国美食同样留给人这种印象:明明实力不俗,却始终难以获得像法国大餐一样的地位。球星们,似乎该为家乡菜作个代言了。

C罗-葡氏蛋挞:你不可能没听过

葡式蛋挞的大名,就像C罗一样无人不知。要知道,这里说的葡式蛋挞可不是肯德基里销售的蛋挞,而是正宗的葡萄牙蛋挞。

葡式蛋挞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是由里斯本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发明的。19世纪末,葡挞被带到了澳门,后来成为了澳门著名的小吃,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葡式蛋挞。

与澳门的蛋挞相比,葡萄牙蛋挞馅儿更甜、皮儿更脆,吃起来也更让人回味。正宗的葡萄牙蛋挞从卖相上看与我们国内买的葡式蛋挞差别不大,甚至还要比肯德基的蛋挞小一点儿。但是一把它拿到嘴边,便能闻到浓浓的甜香。咬上一口,甜中带香,馅儿软皮儿脆,不黏不腻,口感恰到好处。爱好甜食的葡萄牙人还喜欢在蛋挞上撒大量的肉桂粉和糖霜粉,鸡蛋和牛奶组成的甜香,混着肉桂的辛香,这就是葡萄牙人最爱的味道。

在葡萄牙,几乎所有的甜点店和咖啡厅都卖蛋挞,但最著名也最受欢迎的要数位于里斯本贝伦区的贝伦蛋挞店。这间拥有177年历史的老店每日都宾客盈门,不光店内座无虚席,店外也永远排着长长的队。这间贝伦蛋挞店在全世界也只此一家,蛋挞的秘方除了制作师傅外,连店里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所以,能用1.5欧品尝到世界上最正宗的葡式蛋挞,绝对物超所值。

佩佩—鳕鱼:进口的“国菜”

葡萄牙足协10日公布了国家队运往巴西世界杯营地的物品清单,其中200公斤的干鳕鱼特别引人注意,由此可以看出葡萄牙人对鳕鱼的喜爱简直让人吃惊。

葡萄牙人将鳕鱼奉为“国菜”,不仅是日常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款待尊贵客人的必备佳肴。

就像佩佩也不是“原装”葡萄牙人一样,这个狂爱鳕鱼的国度并不出产鳕鱼。葡萄牙每年都需要从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大量进口鳕鱼,因此葡萄牙人食用的鳕鱼多是咸鳕鱼干。

尽管并没有新鲜的食材,但葡萄牙人仍夸口自己掌握了365种烹调鳕鱼的方法,天天吃也不会重样。在大量以鳕鱼为主要食材的葡式菜肴中,鳕鱼丝炒鸡蛋土豆丝、烤鳕鱼加烘小土豆、奶油焗鳕鱼和高汤炖鳕鱼是最有特色、也是最受欢迎的做法。

当然,在众多选择中,笔者最中意的要属烤鳕鱼加烘小土豆。鳕鱼在炭火炙烤下表面散发出淡淡的焦香,配以金黄小土豆,再淋上烧热的葡萄牙优质橄榄油,肉质滑润,滋味咸香。特别是加上芦笋、扁豆等新鲜时蔬搭配,味道格外清爽。

科恩特朗-BIFANA:简单而无法割舍

跟C罗那些花哨的过人动作相比,科恩特朗的球风简单朴实,但效率极高,绝对是主教练无法割舍的球员。就像葡萄牙人无法割舍一种叫“BIFANA”的快餐食品。

初到葡萄牙时,记者经常在麦当劳见到葡萄牙人购买“BIFANA”。中文似乎没有恰当的单词来描述这种食物,它只是一个类似单层汉堡的面包夹肉,让我曾经以为那是麦当劳出品的简易经济型汉堡包。

后来发现,葡萄牙几乎每家餐馆都卖BIFANA。它制作快捷,携带方便,深受葡萄牙人喜爱。每到节庆活动,它就成为葡萄牙人手中难舍的美食。

其实说白了,BIFANA无非就是在面包中间加一片薄薄的猪肉,配上芥末酱、辣椒酱或者番茄酱调味。不过当中夹着的这片猪肉可是大有讲究。葡萄牙人取猪里脊肉切成薄片,放入锅中,用备好的放有八角、胡椒、大蒜等调味料的高汤煮熟。

当然,不少店面也有自家的特别配方,还要向高汤中加入自制的酱料等。吃的时候,将饱含高汤汁水的猪肉加在葡萄牙特产的全麦面包中间,汤汁浸入面包,肉香四溢。

吃着BIFANA,看着世界杯,如果没有啤酒相伴总是难掩心中遗憾。炎炎夏日,“BIFANA+啤酒”成为葡萄牙球迷的必备配置。

3、舌尖伊朗:烤肉天堂

经常有人调侃,大伊朗的全部美食,可以用一页菜谱囊括。这话即使有夸张,也离事实不远。

除随处可见的馕(干煸无味,不推荐)之外,伊朗的菜品相当单调,无论是食材还是烹饪方法,都与崇尚饕餮之欲的中国难以匹敌。

唯一足可称道的,是各式的烤肉。伊朗的肉类品质极佳,但作为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朗人不吃猪肉,也不吃狗肉和驴肉,羊肉、鸡肉、牛肉则随处可见。在有限的选择中,伊朗人玩出了几种花样:

最常见的一种烤肉叫卡巴巴(kebab),在街头小店都能看到,是将肉末和蔬菜捏成条状,再夹杂一些西红柿和辣椒,一起放到铁架子上烤,略焦之后端上桌。汁水不多,略显干。一般还会配上拌了藏红花的伊朗米饭,增添了保健的价值。

还有一种叫做烤肉排(shashlik),先将大块羊肉泡在醋、酸果汁和香料里,腌制一整夜,再放上烤架烧,汁水多,味道鲜美。

第三种是“羊肉泡馍”(abgoosht或者dizi),将羊肉、豆子、土豆等放在罐中焖煨,用馕包裹吃。据说真的是传自中国西安。

如果说人是由其吃的食物决定的,伊朗国家队队员们在羊肉和牛肉的滋补下,生长出不输于欧美人的强健体格,为搏杀世界杯赛场准备了最基本的身体条件。

主食之外,星夜观战的伊朗球迷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拥有廉价好吃的水果和干果。樱桃一公斤四十元人民币,不到中国价格的四分之一;西瓜个个甘甜而且硕大无比;富有当地特色的杏仁、椰枣、开心果转角就是。这让人不禁想,或许正因为如此丰富的自然馈赠,伊朗的烹饪才会不思进取,沦为“暗黑料理”吧。

由于伊朗政府禁止电影院直播这次世界杯,球迷们失去了在公共场所狂欢的机会。幸好,与亲朋好友在家里看球,也多出了一些隐蔽的乐趣——在公共场所被视为禁忌的啤酒,可以尽情的痛饮。也许在这个时候,伊朗球迷与国家队一起,暂时忘却西方国家的封锁,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

4、舌尖尼日利亚:苏亚特别美味

本次入围世界杯决赛圈的32支球队中,非洲球队占了5席,除阿尔及利亚以外,尼日利亚、加纳、喀麦隆和科特迪瓦全部来自西非。当你守着电视机、喝着啤酒,为驰骋赛场的西非健儿助威时,如果能配上西非美食苏亚(Suya),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苏亚也被称为尼日利亚烤肉。尼日利亚共有三大部族:北部的豪萨人、南部的伊博人和西南部的约鲁巴人。苏亚即起源于豪萨人,在喀麦隆等西非其他国家也颇为流行。

把牛肉、鸡胗等切成薄片,穿上竹签,用花生酱和各种香料腌制后,用炭火烤制。炭火的高温透过调料,瞬间将肉汁封存在苏亚之中。咬上一口,鲜嫩多汁,滋味绝对惊艳,立刻让你忘掉烧烤摊的环境有多么简陋。

在尼日利亚,苏亚是一种在街头随处可见的美食。每串苏亚价格从奈拉到奈拉不等(约合人民币8元到20元)。苏亚烤熟后,小贩用一种极为锋利的长条形小刀,迅速将冒着热气的肉一块块从竹签上割下,配上削成碎块的生西红柿和洋葱,撒上辣椒粉,锡纸一裹,外面再用旧报纸一卷,卷成个颇为讲究的圆柱形,可供食客携带。

苏亚可分为干湿两种,比较常见的是湿法烤制。用干法烤制的又叫“奇利曲”,口味类似中国牛肉干。

喝啤酒、吃苏亚是尼日利亚人休闲生活中的幸福时刻。虽然尼国家统计局今年4月宣布,尼日利亚年GDP总量超越南非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但不少政府官员承认,经济发展势头蓬勃与转化为人民福祉“尚有距离”。在尼日利亚经济中心拉各斯,不少白领每天的生活费只有数百奈拉(约合人民币二三十元),能吃上苏亚的日子大概堪称节日。

不过,这并不妨碍尼日利亚人热爱足球、享受生活。

在尼日利亚的卡拉巴等地,有专门制作苏亚的烧烤夜市一条街。世界杯赛季,也是苏亚生意最火爆的时候。这里或许没有五光十色的大商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你却一样可以品尝到最好的烤肉和最惬意的心情。街边露天烧烤摊旁,你可以端着马耳他(Malta,当地一种麦芽糖饮料)、啃着苏亚,和尼国友人一起为尼日利亚的“超级雄鹰”们呐喊。

尼日利亚资深体育记者宝森·阿旺尼义说,迄今来看,“超级雄鹰”表现与状态优于往年,顺利打入第二轮应该不成问题。

拿过8年北京奥运会冠军和年非洲国家杯冠军的“超级雄鹰”可是全尼日利亚的骄傲。尼人对足球的热爱也超乎你想象。40岁的司机奥桑尼宁愿舍弃三倍加班工资,也要回家看球。“下班时间,我得和我家人在一起看足球比赛,这才是生活。”

生活可以清贫,快乐不能没有,尤其是足球。这就是尼日利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671.html